Vol.52
本期電子報 » 校友動態

(廣電系校友)歐洲交換實習 她看見芬蘭給年輕人舞台的用心

【2018-09-27 聯合新聞網 陳韻婷/專訪】大四那年,李欣澄透過政大國合處交換計畫前往芬蘭學習。原本她規畫好的目的地是愛爾蘭,最後卻陰錯陽差地來到了芬蘭念書。回顧過去一年以來的最大收獲,她說因為這趟旅程,她成為了一個「更完整的人」。

 

高中畢業於中山女中,李欣澄2014年進入政大傳院讀書,她表示當初因為興趣關係,因此把目標放在師大英文系及政大傳播學院,最後在跟了學姊一天的學校生活之後,因為更喜歡政大的學習環境而選擇了政大傳院。

跟朋友組工作室開啟對影像興趣

進入政大傳院後,她與另外五位廣告、設計及影像工作者組成blacnor工作室,期望透過影像與行動持續關注國內外設計發展。在經過一年的田野調查及準備之後,團隊前往義大利拍攝《共設時代It Takes Two》紀錄片,影片從設計、製造、行銷等多元觀點,記錄義大利互利共生的設計工業。

當時李欣澄在團隊裡負責製片,負責處理拍攝過程中的大小事務,這次的跟拍對她而言最大的收穫,在於讓她體會到了專業拍攝必須達到什麼程度,也因為這次的經驗,開啟了她之後對於影像的喜愛及熱情。「透過鏡頭可以觀察到平常不會注意到的細節」她說道。

在交換前,李欣澄為自己設下了兩個目摽,第一是結交到知心好友,第二則是找到歐洲的實習機會。確認目標後,她開始上網尋找相關機會,最後透過學學文創,李欣澄申請到了法國布瓦布榭工作坊的實習名額,當時她申請上的是媒體部門的影像製作,主要負責拍攝工作坊的行銷宣傳影片。

李欣澄(後排左四)參加布瓦布榭工作坊。 圖/李欣澄提供

「因為這個實習,開啟了我之後很多不一樣的機會,」由於參與這個計畫的人來自世界各國,讓她因此看到了很多平常接觸不到的生活方式,而在實習結束後她也她接受邀請跟著一名荷蘭人Li An拍攝「Drinkable Rivers」紀錄片,並在今年五月與Li An沿著荷蘭馬士河徒步走了一個月的時間,當時她們每天走15公里,剩下的時間則在定點舉辦工作坊推廣生態議題。

李欣澄(左)與Li An。 圖/李欣澄提供

芬蘭當地教育觀察

結束實習後,李欣澄前往芬蘭坦佩雷大學交換。「我原本對芬蘭教育抱持很大的想像,但去了那邊之後卻發現那裡的學習環境跟政大有相似的地方。」她說實際去芬蘭念書後,發現當地大學傳播課程授課內容跟台灣一樣,都談到了媒體的困境,在技術授課的部分,台灣課程與芬蘭差距也不大。

她提到曾與一位芬蘭同學聊到台灣媒體對於芬蘭教育的提倡,沒想到那位同學聽了以後卻好像不太認同,那位同學說雖然芬蘭18歲以下的教育很好,但大學教育卻因為「太過自由」,反而讓她感到很迷惘。聽到他的想法,她才意識到原來芬蘭學生也跟台灣學生面臨相似的處境。

「我覺得全球青年應該都很迷茫,迷茫不一定是我不知道要做什麼,而是在選擇這麼多的狀況下,不知道這條路走下去是不是對的,」她說。

即使有相似之處,她仍可以明顯感受到芬蘭學生與台灣學生不同的地方。她觀察到芬蘭大學生大多都很獨立,父母普遍也比較不會將自己的期待加在孩子身上。令她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有一次她與一位芬蘭朋友聊到未來的規劃,當時朋友對她說自己幾個月後可能會來台灣學中文或去南美洲交換。

「我聽了以後很驚訝,因為每個決定都是很重大的抉擇,但他卻可以很輕鬆的說出來。」李欣澄認為朋友的態度與芬蘭父母普遍不會給予孩子太大壓力有關。

李欣澄(右)與在交換時認識的好友合影。 圖/李欣澄提供

不健康的比較心態

「華人社會經常有比較的心態,父母希望子女一定要功成名就,」李欣澄表示這樣的社會氛圍經常讓孩子背負很大的壓力。她提到最近身旁朋友都面臨畢業潮,不少人開始思考是要繼續升學還是工作,就連朋友之間也開始互相比較。「我覺得這是很不好的循環,」她說自己就有一位朋友因為延畢壓力過大,而出現身心焦慮的症狀。

對她來說,雖然從小到大父母都不會給予他們升學上的壓力,但周圍人們卻經常拿她來跟雙胞胎妹妹做比較,因為這樣的社會氛圍,讓她在升學時期給了自己很多壓力。「很多大人把生活圍繞在小孩身上,所以才會把小孩拿來比較,我希望我以後不會變成這種大人,」她認真地說道。

談到當地就業氛圍,李欣澄表示在芬蘭,學生若想從事醫生或是律師工作,同樣要透過激烈競爭才有機會進去念相關科系,她就遇過一位芬蘭同學花了好幾年只為了考上牙醫。即使如此,總體而言芬蘭社會對於各種職業的尊重程度仍然很高,各行各業因為課稅比例的關係,薪水差距也不大。因此芬蘭學生選擇技職及大學教育的比例較為均衡,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念大學。

 

她也提到自己在交換過程中,曾經參與Slush的經驗。Slush是每年11月在芬蘭當地舉行的創業投資大會,短短幾年時間便成為歐洲最大的創投活動,近幾年Slush都是交給阿爾托大學生主辦,「芬蘭政府可以把這麼大的創投活動交給一群年輕人來主辦,這點讓我很印象深刻。」她說透過這次的實習經驗,讓她看到了芬蘭政府在給年輕人發揮舞台上的用心。

Slush是歐洲最大創投活動之一。 圖/李欣澄提供

國際觀建立在對他人的好奇心

「很多人強調去國外才有國際觀,但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李欣澄認為,有沒有國際觀與知不知道國家地名,或是有沒有出國沒有關係,即使原本不知道這個國家,也能透過網路查詢這些資訊,進而與對方交流。她認為國際觀應該是一種態度,重點在於「對於不同文化的人會不感到好奇」以及「能不能去同理他人」。除了對他人文化保持好奇心,她也認為具備國際觀的第一步應該從自己的文化出發。

「去芬蘭交換對我來說是很棒的經驗,」回顧一年的交換生活,李欣澄感性地表示因為這趟旅程讓她成為了一個更完整及更有自信的人。透過這趟交換,她體會到同理及了解對方處境的重要性,並且學會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

她說身旁很多出過國的同學最後都會想回來台灣,因為看了國外的環境之後,反而會想再回來了解台灣這塊土地。「因為我有這個機會可以出去,我希望自己的所見所思能有所貢獻,未來可以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她說道。

達賢圖書館教師節舉辦上樑典禮 期待落成產生新學術氛圍
焦點工作坊Youtuber、與大師對話 豐富課程迎新生
紓壓療癒-多肉植物組盆體驗成功
(韓語系校友)韓國延世大學韓國學研究所 杜彥文 拿韓國獎學金、徹底體驗當地生活
(法律系校友)從司法官到釋憲達人 林石猛為65歲婦「8年抗戰」
(國貿系校友)攻防兼備 美德醫療集團總裁 楊克誠
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