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堡壘與政大節 ※感謝校友迴響,新增如內文※

【本報記者陳家弘】

      你知道嗎?政大也有專屬的節日。每年12月20日被訂為「政大節」,以紀念民國38年時響應政府號召,投筆從戎加入軍校及「戰鬥內閣」,最終於四川大邑與共產黨軍隊鏖戰(又稱川西戰役)、以身殉國的數十位政大學長們。正因為這些學長們當年救危扶傾於國族存亡之際,展現「疾風勁草」的堅韌與忠貞精神,遂才有政大於民國43年,在明令遷臺學校不復校的原則下,率先成為在臺復校的第一所國立大學。

      當初在四川與共軍交戰的第16、17、18期學長們,亦有不少人於是役中成功突圍,輾轉經香港先後來到臺灣。學長們在寄居他校完成學業後,於各領域皆有亮眼發展。正因為那段患難與共的同窗與袍澤情誼,以及對那些魂斷四川的同學們無法忘懷的情感,此三期學長們組成聯誼組織,希望能在母校政大的校園中,為那些英勇捐軀的同學們建立紀念碑,將那段歷史傳承下去。

1992精神堡壘(照片來源:校史館)

       民國71年,在當時校長歐陽勛與校友們的倡議下,由校友會出資、政大提供校內土地,決議興建「精神堡壘」來紀念這些學長們的事蹟。當時政大的學生亦有感於學長們的精神,第38屆代聯會(學生代表聯席會議,今學生會)遂發起制訂12月20日(川西戰役發生日)為「政大節」的活動,以追崇殉難學長的愛國情操,更激勵全體師生校友「親愛精誠」的愛國志節。

       首屆政大節於民國71年12月20日正式舉行,當天在四維堂舉辦紀念大會,邀請於是役中生還的陳寬強、陳學齡、劉志達等學長返校參與盛會,更邀請外交系校友、時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的宋楚瑜蒞臨演講。該月更接連邀請小說家司馬中原、反共義士吳榮根,以及蔣緯國將軍等人到校演說,將政大節擴展成一系列紀念活動。

      民國72年12月19日,適逢第二屆政大節前夕,政大精神堡壘落成於當時後山新校區中央(今百年樓廣場前),並於是日舉辦剪綵典禮。高5.5公尺,雙拱型面貼花崗岩、中立大理石紀念碑的外觀,像是一雙破土而出、伸往天際的手,悼念著這群本應有大好前程,卻為了自由、為了國族奉獻生命的英魂。

歷經四十載風霜,今日的精神堡壘依舊屹立原地(攝影:陳家弘)

      落成以來,百年樓與前方廣場歷經整修,也讓精神堡壘週邊的外觀略有改變。過去雖有遷移精神堡壘至校園他處的提議,但在各界校友的關切,以及精神堡壘之於政大的重要意義下,今日的精神堡壘依舊守候於原地,靜享蟲鳴、鳥叫交織而成的安魂曲。

       每逢12月20日政大節,秘書處也會到精神堡壘前獻上一束鮮花,老校友們也會三五成群地在這天回來,緬懷那群在大時代下,為了自由信念犧牲奉獻,進而開啟政大在指南山下嶄新篇章的英勇前輩們。

秘書處於政大節當日赴精神堡壘獻花(攝影:陳家弘)

校友回響

〈政大「精神堡壘」特寫〉二首并序

陳慶煌(63級中文所校友、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政大後山百年樓廣場前矗立有精神堡壘,用以紀念並安慰1949年投筆從戎,於12月20日戰役發生後為國族奉獻生命之第十六、十七、十八期共數十位學長之英魂。

鏖戰川西報國恩,疾風勁草轉乾坤。

英靈不死儀型在,親愛精誠醒黨魂。

按:1949年底在川西蘇場遭解放軍主力伏擊陷入激烈艱苦的戰役中,政大有三百多名學長為救危扶傾,上報國家教育之恩而加入軍校及「戰鬥內閣」,挺立如堅韌的小草,於猛烈大風的吹襲下,仍思扭轉天地。數十位學長其人雖死,但英靈不滅,典型永在,「親愛精誠」的校訓,足以喚醒吾黨之軍魂。

其    二

儼然雙手欲撐天,堅韌忠貞豈百年。

萬古綱常輝政大,遲今壯以史詩篇。

按:政大於1982年制訂12月20日川西戰役發生日為「政大節」,以追崇殉國學長們的大無畏精神,更盼激勵全體師生校友「親愛精誠」的愛國志節。1983年「政大節」前夕,「政大精神堡壘」紀念碑於臺北市政大校園的後山落成。其外觀儼然像破土而出,伸向天際的雙手,紀念學長們堅強剛韌、忠誠貞潔的操守,意義豈止百年而已。其綱常萬古常新,永遠輝耀著政大。待至今日我更將此段歷史寫入詩篇,冀有以壯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