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校70工藝體驗校友砌磚和泥重拾童趣
【本報記者陳家弘】
今年適逢政大在臺復校70週年,校友服務中心邀請廣電系、科智所校友,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指導校友手作技巧,從零開始打造古樸紅磚木構小夜燈。
陳明輝開場笑稱自己「在政大念書,光讀博士就讀了17年。」前前後後在政大30年,與政大情感深厚的他,很高興能與校友們齊聚一堂,也期望藉由結合傳統紅磚、泥作與木工的手作課程,能讓校友親身體驗傳統工藝之美,暫時放下生活中的繁忙,全神貫注地完成手上作品。
陳明輝講解臺灣紅磚歷史建築(攝影:秘書處)
從荷蘭人在臺興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開始,紅磚便以各種不同樣貌出現在臺灣歷史建築上,就連水泥的臺語「紅毛塗」也與荷蘭人外貌有關。「不同砌磚法,反映不同建築年代。」簡單的平砌法,到複雜的法蘭德斯式砌法,講師藉著古建築圖片,向校友們介紹紅磚與水泥所砌成的臺灣史,也為接下來手作體驗暖身。
校友聚精會神砌磚和泥,體驗手作(攝影:秘書處)
迫不及待打開材料盒,精巧的小紅磚靜靜地躺在其中。這些紅磚都是來自臺灣現今僅存瓦窯:三和瓦窯的精品。該窯生產的磚瓦,多用於古蹟修復上,沉甸甸材料盒所乘載的,不僅是紅磚的重量,更是前人精湛工藝的傳承。
泡磚、洗磚,材料事前處理可不能馬虎。校友們仔細地清洗材料,依照比例混合水泥,厚厚地一層塗在紅磚上。「像在塗厚片吐司一樣!」第一次接觸砌磚與水泥的校友發出讚嘆。
小心翼翼地構築地基,踏實地添磚和泥,小屋在校友們巧手下逐漸成形。用砂紙打磨木片毛邊,製作屋頂,將小屋與屋頂、燈座組裝完成後,一座座散發溫暖氣息的紅磚木屋呈現眼前,今天的心血終於大功告成!
活動尾聲,大家舉起成品與陳明輝合影,更興奮地諮詢其他手作課程。看著成品,校友心中成就感油然而生,面前不僅是一座小夜燈,更是對未知挑戰的豐碩成果。校友大夥也期待母校未來能提供更多活動,帶來全新生活體驗,增進校友交流與情感連結。
參與校友與成品合影留念(攝影:秘書處)
復校七十,初心回歸系列,於下半年另有兩場校友茶敘健行活動,敬請密切政大校友服務網獲取活動報名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