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級廣電系】從自卑到獲獎 吳宇軒用聲音擁抱獨特人生
【校訊記者王華琳報導】
聲音的力量在於「脈絡化的陪伴」。政大廣電系校友吳宇軒(內克)憑藉其主持的節目《那一天的情緒課》,榮獲第59屆廣播金鐘獎「社會關懷節目獎」。自校園時期,吳宇軒便因熱愛聲音而加入學生電臺「政大之聲」實習,並在聲音創作上深耕至今,跨足廣播與Podcast主持,透過聲音的力量陪伴聽眾。
如今以聲音製作為志業的吳宇軒,過去卻也曾因自身獨特的聲線而感到不自信。吳宇軒回憶表示,從小因為聲音辨識度高,別人在遠處就能知道他的所在,甚至小聲說話時也常被老師發現。青春期時,他曾試圖透過大聲吼叫等方式來改變自己的聲音特質。「等到我走進傳院之後,我才發現我好傻,好險那個時候沒有這麼做,因為聲音成了我這個人最主要的辨識度。」他認為,政大傳院強調尋找並擁抱獨特的傳統,對他影響深遠,也讓他意識到聲音的優勢。
「每個人對於某些事情總會有點不自信,但當我們透過聲音節目來達到脈絡化的陪伴,好好的把一件事情講清楚,其實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吳宇軒說道,對他而言,加入「政大之聲」就像找到同溫層,不僅發現對聲音的熱愛,也累積行政經驗,為他日後擔任電臺記者時提供更多餘裕,能兼顧節目製作。談到初入業界時,主管曾認為他對節目製播過於專注,將廣播看得太過單一,這促使他選擇從電臺記者做起。吳宇軒說:「面對不同媒介的前輩,看著他們專業的時候,你會反思自己。我真的很喜歡聲音這一份工作,因為我知道聲音的特質是我們在抓重點的,同時代表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跟感染力。」隨著經歷天災人禍等報導,他逐漸體會聲音的純粹力量與其中的責任感。
在本次廣播金鐘獎獲得「社會關懷節目獎」的《那一天的情緒課》中,吳宇軒透過訪談13位來自不同職業的工作者,探索他們的情感勞動,了解他們如何堅持或為何選擇離開。他期望藉由節目提醒受訪者,他們在各自行業中都是閃耀的存在。吳宇軒也分享了「情感勞動」這一主題,其實源自於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課堂上的啟發。通常大眾將薪資視為工作的回報,但他逐漸意識到,許多人追求的是內在的報酬,而當內在支持足夠強大時,這才是能支撐長久工作的關鍵。他將這份體會融入自身在麥克風前的經歷,並延伸至此次節目中。
吳宇軒開設的通識課「聲音自媒體應用與創作」,讓學生從零開始學習聲音自媒體製作。本學期他更帶領學生製作廣播節目,教導聽眾如何創作廣播。吳宇軒表示:「和學生在一起時,我會感到好奇,希望多聽他們的想法,而不只是幾句話的碎片表達。」他認為,這一代擁有極佳的創意,關鍵在於如何快速有效傳達,吸引聽眾。
「你喜歡自己的聲音嗎?你要先享受自己的聲音。」吳宇軒提到,許多學生常問如何讓聲音更好聽。他認為,聲音反映了當時的狀態,透過自我覺察,聲音會自然調整,變得更有特色。對於迷茫的學弟妹,吳宇軒表示,不必急著跳出或停留在同溫層,有時擴大同溫層,機會就會突然出現。「生命中的問題就是這樣,當你發現自己不再排斥某些事,試著去做會發現不同的可能。」他鼓勵大家,當感到疲憊時,不妨思考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如果仍然想不出來,「或許這正是宇宙告訴你,繼續專注於你所處的領域。」
(照片來源:吳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