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趣譚】 四維堂:政大精神不朽象徵 風華再現募款專案
【校訊記者陳家弘報導】
1954年,政大在木柵指南山下復校,首開國民政府遷臺國立大專校院在臺復校之先聲。復校之初篳路藍縷,所使用的教育部疏散辦公室亦只有幾棟矮平房。為充實本校基本校舍,復校後數年間陸續落成多棟建築,以作為授課教室與員生宿舍使用。1956年落成的志希樓,以及次年落成的果夫樓,則分別作為圖書館與辦公大樓使用,讓政大校區風貌逐漸有了雛形。
歷經多年整頓,政大校區已略具規模,但仍缺少一個可以遮風避雨、舉辦活動的大型場地。當時政大因秉承政府教育政策,廣招僑生入學,因此得以獲配美援與政府經費補助,遂於1958年以中美合作經費案之名義,動土興建一座兼具體育館與學生活動中心的多功能場館。
60年前四維堂外觀。(照片來源:第 25 屆畢業紀念冊)
1959年5月20日,適逢政大創校32週年校慶。這座由當時校長陳大齊命名的「四維堂」,遂在教育部長梅貽琦剪綵、美駐華大使莊萊德(Everett Francis Drumright)啟鑰下,正式開啟它在指南山下超越一甲子的故事。
落成當時的四維堂,是政大校內最為富麗堂皇的建築,上下兩層活動空間,可供1,500人集會之用。側面空間更設有供學生、社團活動之用的專室,以及電影放映室及沖洗照片的暗房,諸多功能可說是無所不包。平時館內除可供體育賽事使用外,更是校慶、畢典等重大集會時的主要場所。根據許多老校友回憶,在那些娛樂活動不多的年代,週末時四維堂裡放映電影,是學生生活中難得的休閒娛樂。
不僅如此,四維堂寬廣的空間,也讓它成為註冊、體檢,以及重大會考的試務場地。在四維堂中梅花座、學生振筆疾書的景象,也長存於許多政大人的回憶,更是求學生涯中特別的一筆。
四維堂大會考,是許多政大人難忘記憶。(照片來源:第 50 屆畢業紀念冊)
2000年5月,四維堂經過翻修,成為如今所見到的樣貌。事實上,校方曾對四維堂的去留、重建與否有過一番討論。最終在老校友們關心下,保留了這棟在日益變遷的校園中,少數維持原樣,又有著深刻回憶的老建築。
今日的四維堂,依舊保持著一甲子前的古樸外貌,見證政大學子的晨昏歡笑,也見證了退出聯合國、與美斷交的動盪年代,至今持續在校園中央見證著政大種種發展。2020年,四維堂更與果夫樓、志希樓一起,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足見其文資價值。由這三棟建築組成的「金三角」,不僅構成政大校園入口意象,佈局達到了幾何學上的嚴謹與平衡美感,更見證當年時局艱困之下,政大胼手胝足在艱苦環境中,「疾風勁草」的堅韌精神。